聊一聊教学设计的连贯性——备课杂谈之三十三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八泉峡风景
聊一聊教学设计的连贯性
——备课杂谈之三十三
(2021149)
所谓重复性,指备课时我们设计的话题,或者运用的材料在课堂上重复使用,不断翻新,成为一堂课的重要凭借。学生在熟知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以三年级下册数学《重复》为例,授课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师拿着一红一绿2个呼啦圈和装着若干个红球和绿球的盒子(红球和绿球等量)走上讲台,随机找一组学生做摸球游戏(要求:每生只摸一次球且同时摸出两个球),要求学生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就站到哪种颜色的呼啦圈内。其他学生和教师一道记录学生摸到球的颜色和指导该生站入相应的呼啦圈内。
评析:这个环节用了与集合非常相似的两个呼啦圈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通过确定摸到两个不同颜色球的学生应该站在两个呼啦圈“交汇处”的位置,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感性基础。
2.把两个呼啦圈摁在黑板上,画出有重合部分的两个圆,将参加游戏学生的名字填到相应“圆”内。
评析:用描画呼啦圈的直观手法,帮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呼啦圈”重叠 过渡到抽象的“重复”。
3.出示鸟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只会飞的”、“只会游泳的”、“既会飞又会游泳的”粘贴到相应的“呼啦圈图”内。
评析:引导学生理解“重复”,解决实际问题。
4.组织学生现场调查全班学生的爸爸“只吸烟”“只喝酒”“既吸烟又喝酒”的相应人数并填写在黑板 “呼啦圈图” 上,再引导学生讨论“既不吸烟又不喝酒”的爸爸们应该在哪个位置?
评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渗透“全集”意识和“补集”思想。
总评:这节课教师始终围绕“两个呼啦圈”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巧妙的融入到围绕“两个呼啦圈”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了形象与抽象的过渡、知识的巩固与运用、思维的深化与拓延,凸显了教学设计的重复性的特点。
所谓一致性,指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最好做到前后一致,这样,学生在熟知的情境中思考新的问题,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最重要的是,内容上层层递进,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如果您对上面的解释还不太清楚的话,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我曾听过黄厚江老师的一节习作课,题目是《我最喜欢……》。黄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以“我最喜欢……”为题,构思一篇文章,理出思路。提示学生:跳出原来的思路,可以是人物、动物、事件、季节等。
教师指导:应突出“最”,突出与“我”的关系。
2.以“我曾最喜欢……”为题,再构思一篇文章,思考:与前一个有何区别?应详写什么?
教师指导:应该写“为什么不喜欢”。
3.以“我还是最喜欢……”构思文章,思考:与前边的文章有什么区别?应详写什么?
教师指导:应该写“仍然喜欢的原因”。
4.以“我最喜欢……”为题重新构思文章,思考:能否将“曾”“还是”写进去?
5.评析范文,指导:内容要具体,不能空泛;变化应该自然,合理。
老师们看,这堂习作课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不断变换角度,但主题都是围绕“喜欢”,最后巧妙地将题目还原到最初的设计,却把丰富的内容融进了文章,这就是教学情境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设计可以在多个学科运用,比如数学课的一题多变等。
总之,教学设计要注重连贯性,这里的“连贯”不仅指各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更是指教学情境的一致性和教学材料的重复性。
无论是“一致”还是“重复”,都不是简单的重叠,而是同中求变,变中求新,可以为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2021年5月27日夜更多教师备课精彩内容,
欢迎参与好老师学院系列课学习
——《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做好教学设计》